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李殿元的博客

 
 
 

日志

 
 
关于我

我土生土长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典型的与新中国一起长大的“老人”。1966年,正上初中的我停止学业。恢复高考制度后,28岁的我才去读大学。但我的心态始终很年轻。我在工作之余特别喜欢学术研究,涉足的领域广而杂,对许多传统的观念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力图更客观说明历史。这些作品发表在博客上,有点击、有讨论,从而获得了比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更大的乐趣。

文章分类
 
 

诸葛亮为何要手拿羽毛扇?  

2012-03-12 08:47:4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三国演义》中,举凡诸葛亮出场,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毛扇,一付飘飘然的神仙形象。那么——

诸葛亮为何要手拿羽毛扇?

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之后,一直生活在激烈的战争环境里,亲身经历和指挥了不少战争。当时,像诸葛亮,还有周瑜、陆逊、司马懿等以儒士身份而指挥军事的,均被称为儒将。不过,诸葛亮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当他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从来不带防身器械,总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毛扇,一付飘飘然的神仙形象。罗贯中给诸葛亮的这身装扮,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被认为是当时的名士之风。

 诸葛亮手持羽毛扇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艺文类聚》卷67引东晋裴启《语林》中的一段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于渭滨时,司马懿使人“密觇武侯”,见诸葛亮“乘素舆,著葛巾,持羽扇,指挥三军”。山地作战不乘马而乘舆,不戴帽而裹巾,两军将战不带防身兵器而手持羽扉,好不潇洒,这便是《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的蓝本。

为神化诸葛亮,人们还对他手持的羽毛扇进行了渲染,说它来历非凡,是智慧之扇。有一个传说,说是诸葛亮在卧龙岗的时候,常常有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来和他攀谈。老人学识广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兵法,熟悉阵图。诸葛亮待他如师傅,每次都献茶敬酒,恭恭敬敬听他摆谈。日子久了,他想知道老人住在哪里,好登门求教,但是又不便问,就想了一个办法。他砍一根竹竿,在里面装满石灰,下面凿一个小孔。一天,老人来谈完后,诸葛亮劝他多喝几杯酒,然后把竹竿送给他当拐杖。老人醉薰薰拄着竹竿走了,身后留下一串白点。第二天,诸葛亮顺着白点走到深山老林,在一棵古树下找到了竹竿。老人在哪里呢?他举目四望,不见人影。忽然,他看见古树下落下一颗红豆,要落地时,红豆又升上去。一只老鹰蹲在树叉上打盹,红豆升上去就钻进老鹰嘴里。不一会儿,红豆又落下来,可是不着地又升上去,回到鹰嘴里。诸葛亮越看越好奇,把红豆抓来也放进嘴里,红豆一下就滑进肚里。这时,老鹰醒来,开口说:“这红豆是颗智慧豆,是我修行一万八千年得来的,你吃了会足智多谋。我就是那位老人,你是我的弟子,现在我要死了,把身上的羽毛留给你,做一把扇子,在万分急难的时候,摇两下,会得到解决的办法。”说完,老鹰死了。诸葛亮痛哭一场,然后埋了老鹰,用羽毛做成一把扇子。从此,不论春夏秋冬,他都把扇子终日拿在手里,果然智慧超群,料事如神。

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其实,从常识而言,诸葛亮手持羽毛扇的一身装束,在炎热季节、战争环境中是很不舒服很不方便的。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如此打扮自己,特别是他为什么总是手拿羽毛扇呢?

前人多认为诸葛亮这身装束是名士之风。《语林》在记载司马懿使人“密觇武侯”,得知他的这身装束后,即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据此,一般都认为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为了装束出一种名士或儒将风度。后来随着诸葛亮的神化,《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为了“状诸葛之多智”,将他塑造成神仙一类的超凡人物。

今人对诸葛亮总是手拿羽毛扇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是因为健康原因,诸葛亮因病而继续强行撑持才不得不如此。

诸葛亮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父母去世早,家道中落,加以频繁战争,因而生计艰难,不到17岁就肩负起独立生活的担子,奔波流落,饥饱不定,对少年诸葛亮的健康很有影响。《姓源韵谱》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即身高在170米以上,很瘦,面阔头部较大,像松柏一样,贫困憔悴,面部有皱纹,两颊潮红。头大面阔,充溢锐敏睿智;瘦高而憔悴,说明比例失调,身体素质差。诸葛亮婚后长期无子,直到46岁才得诸葛瞻,这可能有女方的原因,但也可能与他本人的健康状况有关。

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差,当时人均有所了解。司马懿派人偷偷观察他,既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更出自进一步了解与判断他的健康状况。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坚持闭门坚守,就是不战,恐怕也是深知诸葛亮的北伐不可能持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此也有所描写。第103回 写诸葛亮以“巾帼女衣”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却向来使详细询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并断定:“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孙权对诸葛亮的健康也甚为关心,费祎使吴时,孙权酒后出真言,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惊得费祎“愕然四顾,不能即答”。

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山,从家事到国事,都一一作了安排。最后死于军中,享年才54岁。他的病,显然不是突发病,而是长期以来逐渐积累以至病已沉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了尽一个政治家的责任,带病出征,就只好“乘素舆,著葛巾,持羽扇”了。

  评论这张
 
阅读(8073)|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