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李殿元的博客

 
 
 

日志

 
 
关于我

我土生土长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典型的与新中国一起长大的“老人”。1966年,正上初中的我停止学业。恢复高考制度后,28岁的我才去读大学。但我的心态始终很年轻。我在工作之余特别喜欢学术研究,涉足的领域广而杂,对许多传统的观念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力图更客观说明历史。这些作品发表在博客上,有点击、有讨论,从而获得了比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更大的乐趣。

文章分类
 
 

民俗文化的奇葩:背夫文化  

2010-05-05 07:21:5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茶马古道是绵延盘旋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和川、藏的原野丛林之中的一条神秘古道。它所经过的地区是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呈南北纵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

雅安是茶马古道的起点,那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古道遗迹向世人昭示:雅安是千年茶马古道的主人,雅安是内地到藏区的战略要地,雅安是民族文化的走廊。

有两个外国人,曾经被茶马古道的背夫文化所“征服”,对他们所偶然见的的背夫作过这样的描述

1903,在云南至川藏的一条崎岖山道上, 清末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这位蓝眼睛白皮肤的“洋人”,他“惊心动魄”地发现了一群奇特的苦力者:他们人人头顶着一顶大草帽,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一块圆形的篾条挂在每个人的胸前;他们身后背负一团高大而沉重的包裹。

随行的仆役告诉方苏雅:这是一群向西藏运输茶叶的苦力,他们身后那一团高大而沉重的包裹就是茶包。

在当天的日记中,对于这一段让方苏雅刻骨铭心的“发现”,他记述到:“戴在头上的大草帽不仅遮阳挡雨,也使背夫们的身形奇特而且高大。苦力们一天内要走大约40公里,负重可能超过100斤。”他发自内心地感叹:“这些外表无生气,极度贫困的人怎么能胜任这种工作,表现出如此的耐久力!”

43年后,一位从雅安到康定“公干”的38岁名叫顾彼得俄国人,在一处名叫瓦斯沟的小村子中,又如方苏雅一般,被征途中不期而遇的背夫完全征服了。

在瓦斯沟村口一条羊肠山道旁的悬崖下,他看见几间背夫停歇的破烂房舍,几棵果树围绕其间。山道上,运茶者络绎不绝,他们一个跟着一个,像一条长蛇阵一样:

连枝带叶的粗茶和被压成碗状的茶坨被放入长方形的柳条箱中,柳条箱又一个个高高地垒起来放在木制的背架上,背架在背茶脚夫的头上微微向前弯曲。这些可怜的人按负荷的重量收取报酬,所以他们有时背重达180斤的一堆柳条箱。

他们背货时一般携带一根短粗的手杖,顶端是铁的,手柄是十字形的。由于他们背负的货物很重,高山上空气又十分稀薄,所以他们每走几分钟就要停下来歇息,把货物靠在相邻的岩石上或是放在专门为停歇而堆好的石块上。他们一步一步挣扎着往前走,拐杖也随着步伐嗒嗒作响,插入地上的拐杖起着平衡的作用。

他们十分可怜,褴褛的衣服遮不住身体,焦黄的面孔有些发青,茫然无神的眼睛和消瘦的身躯好像行尸走肉一般。……如果有月光的话,他们又继续上路,沉闷的脚步声在寂静的空气中上下回响,不管阴雨绵绵还是阳光灿烂,风霜雪冻,成百上千的背茶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往于雅安和打箭炉之间。

当死亡来临之时,他们只是往路边一躺,然后悲惨地死去,没有人会关心他们的死活,这样的事周而复始,没有人会因此而掉泪。

由于过度的疲劳,他们在休息时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沿途的一切景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毫无兴趣,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拖着步伐从一块石板迈向另外一块石板,他们仿佛是些异类,你无法安慰或是帮助他们。

相对于方苏雅诧异中平淡的语句,顾彼得却用近乎哲学化的语言感叹到:“他们似乎已经脱离了人类的情感,比骡子和马匹还更加沉默。”

如此悲壮的场景,让这位多怨善感的西洋人,随后很长一段日子里,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悲哀和不可言说的无赖。

当然,这两个外国人,看到的确实只是背夫文化的表象而未能明白其深刻的内涵。

在雅安,至今有许多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遗迹。

踏上这些古道,石板上二寸多深的拐子窝历历在目,欲说风尘;道旁的石壁上刻画着各种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几经沧桑;有些跨越江河连接古道的铁索吊桥和木架悬臂桥,便是由背夫们的血汗钱架设而成的;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时时可见森森白骨;许多岩洞、树洞和道旁被火烟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倾述着无数代背夫风餐露宿、如歌如泣的传奇经历;上了年岁的老人喝着酥油茶,会用苍凉的声音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来茶叶入藏的故事……

有首流传很广的茶马古道民谣唱道:

采茶采茶再采茶,炉城一去远离家;

姑嫂房中齐叹嗟,哥哥背茶未回家。

它诉说着的就茶马古道的背夫文化。

茶马古道运输线方方面面都充满着神奇与惊险。由成都、雅安经打箭炉至拉萨一线中,雅安至康定段由于山路太崎岖,太陡峭,无法运用骡马等运输工具,不得不完全以人力来背运货物,从而形成了茶马古道的背夫文化这道风景线。

所谓背夫文化,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负载运输以“背负”为主要方式而衍生的一种文化:背运工具主要有各式背篼、长背夹、短背夹、水背、粪背、草辫、竹麻辫、口袋、边茶篼等;辅助工具有垫背、云肩、拐子、各种草鞋、竹麻鞋等;背运距离有长有短,长者如男女边茶背夫,从雅安至康定,背运数十公斤、百余公斤,单边徒步行程300多华里,来回路程五六百华里;什么东西都可以“背”、什么东西都用“背”,边茶可以背,水可以背,大粪可以背,油盐柴米可以背,竹木可以背,庄稼秸杆可以背,畜草可以背,各种商品可以背只不过是背的工具有区别而已。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承传至今、积淀深厚的背夫文化,鲜明地体现出山区劳动人民勤俭质朴、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风貌,勘称民俗文化的奇葩。

  评论这张
 
阅读(2844)| 评论(1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