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李殿元的博客

 
 
 

日志

 
 
关于我

我土生土长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典型的与新中国一起长大的“老人”。1966年,正上初中的我停止学业。恢复高考制度后,28岁的我才去读大学。但我的心态始终很年轻。我在工作之余特别喜欢学术研究,涉足的领域广而杂,对许多传统的观念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力图更客观说明历史。这些作品发表在博客上,有点击、有讨论,从而获得了比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更大的乐趣。

文章分类
 
 

试评李殿元教授的“成都”得名研究  

2015-12-06 15:31:0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试评李殿元教授的“成都”得名研究

 (刊于《文史杂志》2016年第1期)

杨铭

 

    摘要:最近,李殿元教授连续刊发“五论”系列文章,认为“成都”之名是在秦灭蜀之后,是由征服者所取的名称,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和征服者的心理上。此论点有理有据,颇有新意,很有说服力,可备一说。     

    关键词:李殿元  “成都”得名  学术争鸣 

 

1980年,任乃强先生读到温少峰先生的《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后,忍不住提笔撰写了《赞同<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均见《社会科学研究》19811)。近日,我读到好友、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李殿元先生关于新解“成都”得名的系列文章后,也忍不住要效仿先贤,为他的新论点个“赞”。

李殿元教授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以自己对故乡深厚情感和文史作者的深厚功力,连续著文,先后发表在《成都大学学报》《文史杂志》《兰台世界》《成都晚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上,并在成都文化馆“成都故事·百家谈”举行讲座,对“成都”这个名称的来历提出了全新的认识。

“成都”这个名称究竟是因何而来的?古今学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据李殿元教授说,他是发现宋人乐史解释“成都”之名的引文错误,按六划在《说文解字》中找不到“成”字,必须是七划,发现“成”字在古代的释义与今天有差异后,下决心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

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他在《太平寰宇记》中说:“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种说法是古籍中仅有对“成都”二字由来原因的解释,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但是,乐史的说法中有两个明显的错误:其一,“成都”不是“汉旧县”;第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太王“踰梁山”,并无“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句。如此,乐史的引证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结论又怎么能够成立呢?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学术活跃,对“成都”得名的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见解。这些见解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之前(后)?,“成都”本不是对成都这个城市名称的“发明”,远在有成都这个城市之前,就存在“成都”这两个字,或者说有这个词了。

综观“成都”得名的诸种见解,李殿元教授认为,作者们体现得更多的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这些见解所使用的资料都不是很可靠,或是言及之事与“成都”无关,或是后人对前人说法的推测分析,还有就是想当然的猜测。这其中固然也有难以廓清的原因,毕竟古蜀国的历史和文化实在是太久远了,而且,因为种种缘故,它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被中原文化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李殿元教授认为,“成都”得名不是在秦灭蜀之前而是在秦灭蜀之后,这个名称是由征服者所取,它的意义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军事上和征服者的心理上。《史记》说:秦惠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即是说,在公元前316年的秋天,秦军只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征服了古蜀国。之后置郡县,设郡守,大量移秦民入蜀,推行秦文化,结束了割据状态。“成都”这个名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征服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必然要驻扎军队,建立管理机构,这就需要城垣了,所以秦征服古蜀国后,不仅新设立了成都县,还开始了新建城市,“成都县”和“成都城”就是在秦征服古蜀国后才有的。公元前311年,秦在古蜀地置成都县并令“(张)仪与(张)若城成都”。张仪修成都城时很不容易,因为当地低洼潮湿,土质松软,需要取土填埋,故而屡筑屡颓,花了不少时间。后来应地形而宜,立基础于高亢之处。结果不得已而为之,造成了成都城不仅分为大小城,而且城墙南北不正,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故而成都古代还被称为“龟城”。这就间接证明,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成都”一名的。

李殿元教授进一步阐述,作为征服者的秦国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禁用了蜀文字,又怎么可能让带有若干古蜀文化因素的文字或字音,作为他们新设立的“县”和新建立的“城”的名称呢?所以,作为征服者的秦国,为新设立的“县”和新建立的“城”取名“成都”,这个名称就一定是以秦文化因素为主要表征的。

“成都”这个名称的“都”字很好理解,就是大的邑,即城市。而“成”字则是这个名称的关键,它体现的应该是秦文化也就是后来的中原文化的代言人的心理认同,是征服者心理满足的直接表现。“成”字的含义较多,权威的《辞源》对此有详细的解释,其中有“平服、平定”之义。根据《甲骨文字典》、《象形字典》,“成”字的来源和含义是:甲骨文“成”字是由戌、大刀、战具和囗、城邑所组成,戌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古代的“成”字不是六划而是七划,是由“丁”和“戈”组成的,表示军事的意思很明显。“成”字作为动词的本义,一是武力征服,称霸一方;二是停战和解,媾和;三是调和,调解;四是结束,实现,达到。这样看来,“成都”这个名称的得来就是因为“成”字的军事内涵,它与秦国征服古蜀国的军事战略活动大有关系,总之“成都”一名体现了秦对古蜀军事战略的最终成果。

有统一天下之志的秦国为什么在它的统一活动中首先用兵古蜀?《史记》《战国策》和《华阳国志》中都说,秦攻占巴、蜀,是因为其地一是“富饶”,可解决“军用”;二是可“浮大舶船以东向楚”而“得楚”,都是从军事考虑的大战略。秦国的这一军事战略在占领蜀和巴之后是得到了实现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赧王……七年,封子惲为蜀侯。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

所以,秦征服古蜀以及在征服后所采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甚至包括修建都江堰,也是为了“行舟”,“有余”才“溉浸”,都主要是为其军事战略而服务的。那么,他们所建造的作为他们在蜀地统治中心的城市和为这个城市的取名,又怎么可能没有军事的意义在其中呢?要说“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这恰恰符合征服者——秦国的意图!正因为如此,“成都”这个名称在战国后期也就是在秦征服古蜀国后,大量出现并在兵器、竹简上留下了实物证据。

总之,我认为李殿元教授关于“成都”得名的见解颇有新意,可备一说,有推动学术争鸣、学术进步之功,值得为之点“赞”!     

 

附李殿元教授“成都”得名研究之五论:

《论秦征服古蜀与“成都”得名》《成都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再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后》《文史杂志》2014年第5期;

《论“成都”得名研究中古蜀情结与秦文化的纠结——三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后》《文史杂志》2015年第2期;

《从“郫”、“临邛”之名证“成都”得名——四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后》《兰台世界》2015年第2期;

《“成都”这个名到底怎么来的?(上)》《成都晚报》2015925日;

《“成都”这个名到底怎么来的?(下)》《成都晚报》2015109日;

《从三星堆发现大古城论何时有“成都”——五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后》,刊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3期。

 

作者:杨铭,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评论这张
 
阅读(824)|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