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与“绣”难分离 |
成都晚报2015年5月12日2015年5月12日第12版
文/李殿元(学者) 蜀绣自古被称为“蜀中之宝”,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与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和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绣。蜀绣缘何产生在以郫县、温江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地带,其文化缘何悠久和辉煌?近读赵敏先生主编的《中国蜀绣》,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以郫县、温江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古称“天府之国”。从三星堆、金沙等古蜀遗址的发掘可知,古蜀国早就有发达的科技和文化,虽然历史记载有缺失和断裂,但可以肯定的是:教人栽桑养蚕纺丝的先蚕神嫘祖、“教民桑蚕”和“教民务农”并从事多种生产活动的古蜀王蚕丛、杜宇,都是古蜀人的骄傲。在他们的带领下,古蜀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养蚕、缫丝和织绸也很发达。可以说,蜀锦和蜀绣在古蜀国时代已经出现。 用丝织的锦所做的衣服已经很美,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在锦衣上刺绣呢? 当然是因为人们要更美。古人把“锦”与“绣”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不仅是文人诗客对“织锦”、“刺绣”的审美共识,更表示锦上添花、更加美好。所以,“锦绣”这个词,虽然指的是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更往往喻示美丽和美好,例如:锦绣河山、锦绣前程。 虽然蜀锦与蜀绣是姿色不同的两朵花,但它们毕竟同为姐妹,就谁也离不了谁。没有蜀锦,蜀绣就是无本之木;而没有蜀绣,蜀锦就只是原材料。所以,将“锦”与“绣”连在一起,是几千年来人们的共识,在说“锦”的时候,里面往往包含着“绣”;在说“绣”的时候,里面其实也就有了“锦”。 蜀绣来自民间,正如陕西剪纸、绵竹年画来自民间一样,因为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在蜀地城乡的院落和闺阁中,妇女们把精心设计的图案绣在嫁妆衣物和馈赠品上,世代相传,寄托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蜀绣也就是这样产生的吧,随着时代的演进,还形成了产业。比如清朝中叶以后,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就很为著名。今天,郫县安靖镇也享有“蜀绣之乡”的美誉。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