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李殿元的博客

 
 
 

日志

 
 
关于我

我土生土长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典型的与新中国一起长大的“老人”。1966年,正上初中的我停止学业。恢复高考制度后,28岁的我才去读大学。但我的心态始终很年轻。我在工作之余特别喜欢学术研究,涉足的领域广而杂,对许多传统的观念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力图更客观说明历史。这些作品发表在博客上,有点击、有讨论,从而获得了比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更大的乐趣。

文章分类
 
 

“成都”这个名到底怎么来的?  

2015-09-25 07:22:0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新解“成都”得名(上)
“成都”这个名到底怎么来的?热爱蜀文化的专家学者们很纠结 但莫法 这个发明权应该不属于蜀人
文/李殿元

《成都晚报》2015年9月25日第19版

分享到:
“成都”这个名到底怎么来的? - 李殿元 - 李殿元的博客

  宝墩古城遗址。成都平原共发现6个古城遗址,其中位于新津县城西北宝墩古城是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比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年代还要早,属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最早阶段。但秦人灭蜀后并未选择现成的聚落,而是在平原中央新建城市,就是成都。

  编者按: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李殿元教授最近在《成都大学学报》、《文史杂志》、《兰台世界》连续著文四篇,并在成都文化馆“成都故事·百家谈”讲座,对“成都”这个名称的来历提出了全新的认识。

  “成都”这个名称究竟是因何而来的?古今学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他在《太平寰宇记》中说“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是古籍中仅有对“成都”二字由来原因的解释,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但谬误之处也很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活跃,对“成都”得名的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见解。但李殿元认为,这其中更多的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于是,我们邀请李殿元教授撰文,全新解读“成都”得名。本文分两期发表。

  成都,一座因为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雄厚而闻名于世的文化都市。然而,“成都”这个名称究竟是因何而来的?是什么时候有这个名称的?古今学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蜀人难接受

  宋人乐史是对“成都”二字最早作出解释的学者。他在《太平寰宇记》卷七二说:“《史记》说:‘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种说法是古籍中仅有对“成都”名称由来原因的解释。虽然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但是,在今人关于“成都”得名的诸见解中,引用乐史观点作为证据的并不多。它表明,蜀人并不接受乐史对“成都”的释名。

  蜀人之所以不接受乐史对“成都”的释名,是因为乐史的说法中有两个明显的错误:“成都”不是“汉旧县”;《史记》记载周太王“踰梁山”,并无“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句。乐史的引证本身就是错误的,结论又怎么能够成立呢?

  乐史之后两百多年的宋人祝穆发现了乐史关于“周太王”的错误,他在《方舆胜览》中,纠正了这一错误,却仍然沿袭乐史的说法,在“成都府路郡名”条中说:“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之所以有这种坚持,与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的目的一样,无非是按封建大一统的中原观念,硬要将当时还未纳入大一统体系的西南夷套进去而已。

  大一统当然没有错。但是,古蜀的历史,古蜀的文化,确实与当时并不存在的“大一统”没有什么关系啊!所以,乐史也好,祝穆也好,他们关于“成都”得名的解释是靠不住的,也是难以被有着浓厚的家乡文化情结的蜀人所接受的。

  没有“成都城”便有了“成都”?

  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活跃,对“成都”得名的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见解。

  古蜀国是四川最早的文明,古蜀的历史和文化一直是“四川人——蜀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所以,说“四川人——蜀人”都有古蜀情结一点不过分。蜀人之所以不接受乐史对“成都”的释名,除了前面谈到了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蜀情结而对“外人”研究家乡的排斥,尤其是错误的研究结论更是必须排斥。

  但是,浓厚的乡土情结即古蜀文化情结甚至也影响到了对社会科学的研究结论。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活跃,对“成都”得名的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见解。这些见解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之前,“成都”本不是成都这个城市名称的“发明”,远在有成都这个城市之前,就存在“成都”这两个字或者说这个词了。  

  综观“成都”得名的诸见解,总觉得比较牵强,体现得更多的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这些见解所使用的资料都不是很可靠,或是言及之事与“成都”无关,或是后人对前人的推测分析,还有就是想当然的猜测。古蜀国的历史和文化当然很久远,但是,因为某种缘故,它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后来的文化湮没了啊!难道除了在地下留下三星堆、金沙等遗址外,还在地上独留下“成都”这个名称?

  川西平原上的史前古城

  都不是“成都”

  在过去古蜀国所居的川西平原上有没有城市?1995年以来,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成都平原发现和确认了六座史前遗址,它们分别是新津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上芒城)、祟州双河古城(下芒城)和萦竹古城遗址。很明显,这些史前时期的所谓“古城”,充其量是比较大的聚落而不是城市。因为当时的川西平原并不适合建城垣。

  众所周知,四川盆地在远古的时代是内陆湖,后来因地壳运动和四面高山冲积使湖盆抬升而逐渐形成;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冲击而成的扇形平原。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杜宇时,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营邑必在较高之黄土丘陵地带,故郫本在九陇。”

  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在古蜀地置成都县并令张仪、张若按秦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周迴十二里,高七丈”。成都据此也成为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城市。

  秦征服古蜀国后

  才有“成都县”和“成都城”

  我认为,“成都”得名不是在秦灭蜀之前而是在秦灭蜀之后,这个名称是由征服者所取,体现了军事上意义和征服者的心理。

  《史记》和《华阳国志》都记载说,在公元前316年的秋天,秦军只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征服了古蜀国。秦对蜀国的统治分为两步:首先废除王位制,实行封侯制,以稳定政局,收服民心,所以三封蜀侯,而蜀侯又三反。终罢蜀侯而置郡县,设郡守,大量移秦民入蜀,在巴蜀地区建立起正常秩序。征服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必然要驻扎军队,建立管理机构,这就需要城垣了。所以秦不仅新设立了成都、郫、临邛这三个县,还新建了三座城市。

  成都又名“龟城”。张仪修成都城时很不容易,因为当地低洼潮湿,土质松软,需要取土填埋,故而屡筑屡颓。后来因地形而宜,立基础于高亢之处,造成了成都城不仅分为大小城,而且城墙南北不正,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故而成都古代还被称为“龟城”。在古代,神龟是吉祥灵异之宝物,人们便杜撰了神龟示迹的传说。《搜神记》、《太平寰宇记》中就有此记载。这间接证明,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成都”的。

  这样看来,公元前311年后才有成都县,而成都城又是张仪、张若修筑的,在此之前,并无“成都”和“成都城”,是不会有“成都”这个名称的。那么,秦人为什么要为新建立的城市取名成都呢?请看下期分解。

  评论这张
 
阅读(76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