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李殿元的博客

 
 
 

日志

 
 
关于我

我土生土长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典型的与新中国一起长大的“老人”。1966年,正上初中的我停止学业。恢复高考制度后,28岁的我才去读大学。但我的心态始终很年轻。我在工作之余特别喜欢学术研究,涉足的领域广而杂,对许多传统的观念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力图更客观说明历史。这些作品发表在博客上,有点击、有讨论,从而获得了比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更大的乐趣。

文章分类
 
 

西汉成都“土著”扬雄是学问的象征  

2016-01-29 08:29:2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西汉成都“土著”扬雄是学问的象征

《成都晚报》2016年1月29日第11版

分享到:
西汉成都“土著”扬雄是学问的象征 - 李殿元 - 李殿元的博客
西汉成都“土著”扬雄是学问的象征 - 李殿元 - 李殿元的博客

  文/李殿元

  《史记》与成都(外篇)

  编者按:

  上期提到“史上最早点赞《史记》的是我们成都人扬雄”。但扬雄是谁?或许还有太多的成都人不知道他。在文学成就上,扬雄与司马相如齐名,世称“扬马”,但在民间,扬雄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实,出身郫县,作为汉赋巨匠、学问大家的扬雄,在文学及文学批评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堪称成都骄傲。所以,在“《史记》与成都”系列后,专开这个“外篇”,说说这个曾为后世评价《史记》定下基调,理应被成都人记住的汉代大家。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1

  沉迷于赋后又轻蔑于赋的汉赋大家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他的《甘泉》《羽猎》诸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其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结尾兼寓讽谏之意。其用辞构思亦华丽壮阔,与司马相如赋相类。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赋写得比较有特点的是他自述情怀的几篇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解嘲》写他不愿趋炎附势去作官,而自甘淡泊来写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当时朝廷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逐贫赋》是别具一格的小赋,写他惆怅失志,“呼贫与语”,质问贫何以老是跟着他。这篇赋发泄了他在贫困生活中的牢骚,多用四字句,构思新颖,笔调诙谐,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酒箴》是一篇咏物赋,主旨也是抒发内心不平的。另外还仿效屈原楚辞,写有《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等作品。《广骚》《畔牢愁》今仅存篇目。

  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

  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珠体”的创立人,自他之后,继作者甚多。

  在散文方面,扬雄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后来扬雄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赋之正”,鄙薄辞赋,转而研究玄学。如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 。

  《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今人张震泽校注有《扬雄集校注》。

  2

  成语“载酒问字”隐藏着扬雄的学问

  现在的人有时还用一个成语“载酒问字”。“载酒”就是拿车拉着酒。本来,“载酒”与“问字”两事没有直接的关联,它俩怎么连到一块儿了呢?这其中有个故事。

  扬雄广览博读,通晓古今,几乎没有什么书是他没念过的,还写得一手好辞赋。按照他自己的评论,他写的辞赋,可以和司马相如,甚至屈原相提并论,说不定连这两个人写的辞赋都不如他。可见,扬雄是有点狂妄,但他的确有才华,同时代人都说,扬雄是少有的才子。

  不过,扬雄也有一点缺陷。别看他会写辞赋,落笔成词,但是不善言谈,他有点口吃,也就是结巴嘴。本来他是蜀中成都人,说话有四川口音,再加上是一个结巴嘴,半天磕巴不出几个字来。如果你要跟他详细谈点什么,让他说话,那就坏了,底下听他讲话的人都跟着着急。

  扬雄曾在王莽时当过官,据说不久就因病辞职了。他本来就为人清高,不做官之后家里没钱,非常贫困。可是他还有个毛病,就是爱喝酒,天天离不了酒,老是处于半醒半醉的状态。由于家里非常贫困,不能天天喝酒。有人知道这事后,索性用车载着酒来向他求教。前面已经说过他的辞赋写得好,其实他还写过一部书叫《法言》,意在模仿孔子,还写过一本书叫《太玄经》,模仿《易经》,可见他不光文才好,还是一个思想家。因此大家经常想向他求教,作为求教的礼物,就拉着酒来,这就是“载酒”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说“问字”呢?原来扬雄对文字学颇有研究。本来要多读古书,那时候就得多认识古时候的字,诸如金文、篆书之类。有人就专门向他学文字学,这就是“问字”。于是“载酒、问字”这两件事,就这么合到一起,成了一条成语。

  “载酒问字”这条成语,在今天,既可以指一个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可以指一个人拜师求学,勤学好问。可以说,扬雄是当时学问的象征。

  3

  成语“扬雄投阁”

  记载了文人当官的悲摧

  作为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扬雄由于学识渊博,汉成帝时被任命为给事黄门郎。王莽篡汉建立所谓“新”朝时,他被任命为大夫,在天禄阁校勘国家收藏的图书典籍。  

  不久,王莽因自己是根据流传的符命夺取西汉政权的,因此想从此禁绝符命,以防止别人利用符命来反对自己。恰在这时,大臣甄丰的儿子甄寻和刘歆的儿子刘棻又上书献符命。王莽便来个杀一儆百,下令把甄丰、甄寻杀了,将刘棻发配边疆充军。同时,王莽下令说:“凡是和甄丰父子及刘棻有牵连的人,刑部可以直接将他们逮捕归案,不必向我禀报。”  

  于是,刑部立即派出大批捕头到处捕人,一时间弄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和甄、刘关系密切或和他们有过交往的人,人人自危,担心突遭逮捕。扬雄身为大夫,跟甄丰父子及刘棻都十分相熟,刘棻还跟扬雄学习过古文字。扬雄听到王莽的命令,心中惴惴不安。一天,他正在天禄阁校勘书籍,刑部的捕头突然来到。扬雄听到手下的禀告,自认为这次难逃一死,于是,他奔到窗口,打开窗,纵身一跃,从数丈高的天禄阁上往下跳去,希冀一死。谁知跌得巧,扬雄非但没死,伤势也不很严重。刑部便把扬雄收入狱中。  

  不久,王莽得知扬雄投阁之事,找刑部官员询问,了解到扬雄其实和案子没有关系,说:“扬雄这个书呆子,白白从阁上跳下,吃了不少苦头,你们将他放了,让他回天禄阁校书去!”于是,刑部释放了扬雄,扬雄总算逃过一劫。  

  后来,“扬雄投阁”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文人无故受到牵连,遭受无妄之灾。

  4

  何处寻觅“西蜀子云亭”

  史载扬雄字“子云”。因他出身贫寒,而成就极高,故唐代文豪刘禹锡在名扬天下的《陋室铭》中论证茅屋、草亭同样能孕育出公卿贤士,体现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思想时,顺手拈来了诸葛亮、扬雄二人作为例证,写下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千古名句。

  《汉书·扬雄传》只言子云住宅“处于岷山之阳”,时人称为“子云宅”,因向他求学、问字者极多,故时人又称其居为“问字宅”。“宅”与“亭”含义并不一样。那么,“子云宅”为何被变为“子云亭”了呢?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刘禹锡所说的“子云亭”,其实就是“子云宅”,就是指的扬雄的故里故宅。刘禹锡是为了让《陋室铭》中的句子押韵,有意将“宅”改为“亭”的。

  自刘禹锡《陋室铭》一出,流传海内外,“子云亭”这一称呼也不径而走。郫县人因地处扬雄故里而自豪,也将“问字宅”改为“问字亭”。又因扬雄曾作过《太玄》,影响很大,故又有人称其宅为“草玄亭”。清朝时,为避“圣祖”玄烨讳,改“玄”为“元”,又称为“草元亭”。

  但《陋室铭》名声太大,蜀中于是“子云亭”林立,凡是扬雄曾涉足过的地方,纷纷修建“子云亭”,其中较有名的有成都、犍为、剑阁、绵阳、郫县等地。然而,哪里才是真正的“西蜀子云亭”呢?

  《四川历史人物名胜词典》认为是绵阳西山“子云亭”。它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座“子云亭”,建于唐宋。相传扬雄入京时曾在绵阳西山上读过书,故后世在这里建“子云亭”以纪念。从亭下右侧宋代刻的扬雄画像来看,绵阳“子云亭”在宋以前就有了,现在也留有后世的诸多笔墨遗迹。亭侧还有洗墨池和唐宋道教摩崖石刻造像。

  《少城文史资料》认为“子云亭”当在成都,就在青龙街的原成都十三中内,依据是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读易堂记》等。晚唐人郑暐撰《蜀记》即说扬雄宅邸是在秦大城内唐节度署西北二里二百八十步,其方位即在现在的青龙街。

  《中国名胜词典》认为“子云亭”当在郫县。郫县“子云亭”因几经迁徙兴废,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郫县志》记载:旧亭在县西里许。明成化年间(1465-1572),蜀府曾建堂三间,曰“子云书院”。隆庆年间(1567-1572),四川按察使郭子章又在郫县的扬雄坟墓处重建“子云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郫县县令边祚游又在扬雄坟墓北边拜台处注建“子云亭”,并“缭以城垣,绕以曲池,树以花卉”。

  以上三处“子云亭”,都有所本,何处应为真正的“子云亭”呢?

  既为“西蜀子云亭”,必应从“西蜀”二字去理解。若从地理位置看:绵阳虽在蜀,但不在西蜀;成都虽在川西,且是西蜀之首府,但郫县更在成都之西,有扬雄墓为证的扬雄故里更在郫县的西边。由于郫县在历史上一直为成都的属县,故郫县“子云亭”或以县概之,或以成都概之,或以西蜀概之,均是可以的。因而,“西蜀子云亭”应当指的是郫县“子云亭”。

  评论这张
 
阅读(1053)|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